主題:森林向前走
贊助單位:農委會林務局
有關森林與碳素的關係,在一般的觀念上與專門的認知之間,向來有不少的差異。
在碳素循環中,認為「有良好的森林,即能迅速的吸收二氧化碳」,如果有人提出反論,常廣遭撻伐。但是,討論森林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時,應必需同時考慮,植物在呼吸時亦會排放二氧化碳。不僅是生長中樹木的幹,枝條,葉與根的呼吸,甚至落葉或倒木,經由微生物的分解,最後還是排放二氧化碳至大氣中,此稱為「土壤呼吸」。
在土壤中貯存的有機物,是隨著貯存量的多寡而排放二氧化碳;充分生長的森林,樹木只是在行光合作用時吸收二氧化碳;但是因為森林必定會產生落葉或倒木,有機物遷移至土壤中,土壤配合增加的有機物量,排放二氧化碳於大氣中,因而達到平衡狀態。可以說,考量從土壤排放的二氧化碳這一現象,充分生長且達安定狀態的森林,並不至於繼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。
此外,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非常緩慢,若以「泥碳」等型態蓄積時,可配合蓄積所增加之量,吸收二氧化碳。在有機物含量少的崩塌地上,重新造林時,因森林尚在成長中,且土壤的有機物在增加期間,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,可以說很大。之後,長期良好撫育下的森林,以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確實很多,相對的是其排放量亦多,兩者相抵銷,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並不大。
以上有關森林對二氧化碳關係的問題,皆涉及流動與蓄積的評估,甚至對生物多樣性認知,必須加入「碳素收支」的概念;在廣泛考量森林在二氧化碳的循環中的效應,我們實不能輕言「森林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」。至於大面積造林或在崩塌地造林,至少在其三十年的成長過程中,也未必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。
因此,為了確定造林的減碳功能,今後更必須確立定量上的評估,並有賴於研發高精密度的測計方法,或者在物理與植物生理學上的模式化,是為今後繼續研究的重要課題。
校徽發展分析
從校徽中可以窺見時代的演變。
由複雜的曲線搭配當時還是「臺中州立臺中商業學校」的名稱
轉成抽象幾何圖形的線條「省立臺中商業專科學校」
到現在簡潔不失設計感的「國立台中技術學院」
個人偏向最後一個設計,較有現代感,注目性也比其他設計來得高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